內憂外患 零部件行業發展難言輕松
發布時間:
2013-12-17 10:27
11月25日,2013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年會暨中國汽車零部件發展論壇在江蘇鹽城召開。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董揚、副秘書長葉盛基,以及來自豐田紡織、亞普汽車部件、博世(中國)等數百家企業的代表參加了會議。葉盛基在會上呼吁,整車和零部件企業協同努力,實現汽車零部件行業轉型升級發展。
  今年1~10月,我國汽車產銷雙雙超過1780萬輛,同比增長均超過13%。但是合資品牌繼續保持強勢,自主品牌市場占有率進一步下降。與此同時,中國品牌零部件行業發展情況也不容樂觀。
  葉盛基說,中國品牌零部件企業多數沒有完全掌握核心技術,市場大多為中、低端,高端很少;在汽車電子電控技術方面,尤其涉及動力系統、油耗、排放、安全等電控零部件方面的技術比較落后,部分領域存在空白;缺乏上游基礎產業(如關鍵原材料、元器件及工藝裝備等)的有力支持,這些導致中國品牌零部件缺乏市場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中國品牌整車企業基于競爭需求,其采購的零部件已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外資企業,許多中國品牌整車企業又與跨國零部件公司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今后中國品牌整車企業向外資企業采購零部件的品種及數量將進一步擴大,中國品牌零部件企業發展艱難。 
  一方面,消費者對產品要求越來越苛刻,另一方面節能、環保、安全法規的要求越來越嚴格,特別是汽車“三包”規定的實施,對未來配套的零部件企業將提出更高的質量、可靠性要求,汽車零部件企業將面臨全面提升質量的巨大壓力。 
  葉盛基說,目前中國零部件行業存在不少問題。首先,企業的發展理念需要改進,戰略性投入需要加強。一些零部件企業追求短期效益,確定的項目投資回收期都較短。其次,在引進技術消化吸收方面,工作也不夠扎實,出現了引進-引進-再引進的重復現象,核心技術難以掌握。再其次,相當一部分零部件企業自身的開發方式多采用仿制開發,自主研發較少,導致產品質量水平不高,很難達到整車配套要求,多數企業只能進入低端市場。另外,生產方式落后是影響中國零部件質量的重要因素,部分零部件企業仍停留在大量生產的階段,缺乏對工藝系統的研究和持續改進,對生產過程的控制能力不足,導致產品質量不穩定,產品一致性差,很難形成高質量的產品。中國整車企業培養、帶動本土零部件企業共同發展的能力有待提升,同時零部件企業也存在開發能力、質量與成本控制能力不夠,支撐整車企業發展能力不足的情況,上下游共同研發合作少或合作意愿不強,因此造成中國相當部分的關鍵原材料、元器件以及高端裝備仍大量依賴進口。 
  針對中國零部件行業的現狀,葉盛基說,零部件企業只有達到一定的規模,成本才可能具有優勢,只有專業化,才能將產品做精、做專,只有走正規化的道路,才能不斷積累、不斷改善、不斷提升。 
  “當前,中國零部件產業的發展尚處在粗放式、傳統慣例模式逐步向精細化方向發展的過渡階段,行業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在于轉變現有的生產方式,實現向精細化方向發展,向專業化、規模化、機電一體化、信息化方向發展。全面形成企業的產品研發能力,提高質量與成本的控制能力,實現零部件產業轉型升級是現階段的重點任務。”葉盛基說。 
  整車與零部件企業的關系是行業關注的焦點。葉盛基建議,整車企業應加強對零部件企業的帶動和培養,把供應鏈建設提高到戰略高度,結合自身情況,建立穩定、相互信任的戰略合作關系,同時零部件企業應采取積極行動,了解整車企業需求,完善和強化自身的研發、生產、質量、成本、交付等管理流程,加大開發投資力度,提高自身的創新發展能力。整車與零部件企業合理分擔任務、相互協作,一起打造具有競爭力的整零合作關系。 
  “另外,整車和零部件企業要積極地、有戰略地、有規劃地走出去。企業要加快國際化步伐,力爭在國際市場上獲取更多資源,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求得發展。”葉盛基說。(文章來源:中國工業報)
        
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