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聯盟不能再是“同床異夢”
發布時間:
2013-12-23 10:25
“自主企業如果一直保持分散研發的狀態、不聯合,慢慢成長為有國際競爭力的公司是想都不要想。”在近日舉行的中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推進大會的分組交流會上,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進華講到為什么必須做產業聯盟時態度特別明確,毫不拖泥帶水。
然而,一位來自自主品牌企業的代表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為什么在中國的聯盟就搞不起來呢?為何多數聯盟總是停留在“一紙約定”的程度?為何大家總是“同床異夢”?
  聽到這一串“深奧”的提問,在場的企業代表、協會專家、政府代表先是一怔,接著一邊微微點頭一邊將疑惑的眼光投向張進華。
  顯然,短時間內誰也不可能把這個問題說得明白。但是聽了張進華的回答,筆者將其所說的原因歸結為兩點:
一是顯性的機制問題,也就是作為多數聯盟主體的國有企業連創新的壓力都僅僅來自政府,又怎么可能對為創新而成立的聯盟真的“上心”;
  二是隱形的文化問題,國有企業受機制束縛難聯盟可以理解,那么民營企業在聯盟問題上表現出的“不耿直”則可以歸結為“抱團取暖”文化的不具備,說白了就是彼此間缺乏信任。正如張進華所說,“協同合作并沒有成為企業高層自覺的行動”。
  然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在中國,乃至汽車工業的發展史上“聯盟”從未間斷,在此就不一一列舉,問問百度就都清楚了。
  在中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推進大會上,主辦方聯合中汽協會等單位提出成立“中國汽車產業聯盟”的倡議,從這一聯盟的打算看,有“大干一場”的決心和態度,而且是跨行業、跨地區的大動作。
  然而,筆者只想說,在目前的形勢下,產業聯盟若真能做好,對行業,尤其是對自主品牌企業和發展新能源車是大有裨益的,畢竟自主品牌的研發投入能力、體系競爭力和市場水平都是無法與跨國車企巨頭相匹敵的,可若“形式大于內容”則難免造成博弈內耗、資源浪費的結果。
  要想避免產業聯盟走向“同床異夢”,筆者認為不妨從造成這一結果的種種原因入手,一是打破顯性的機制問題,激發車企員工和高層的創新熱情;二是培養協同合作的文化,從企業內部開始搭建彼此信任的協同文化,并把這一文化逐漸擴展至企業間。
  再就是向國外的優秀聯盟學習,如德國為落實“電動汽車國家發展計劃”而成立的“電動汽車國家平臺”,日本最具影響力之一的CHAdeMO聯盟,這一聯盟主要致力于普及日本電動車快速充電器標準并促進該標準的全球化??墒钦鐝堖M華所說,我們并不缺聯盟的模式,關鍵還是上面所提到的顯性和隱形問題。
  值得慶幸的是,筆者從張進華口中獲悉,已出現企業自發地倡議自主品牌在共性技術研發、新能源汽車平臺建設、國際化戰略和產業鏈方面建立合作,這為產業聯盟的推進和有效落實開了一個好頭。
  產業聯盟真的不能再是“同床異夢”了。(文章來源:中國工業報)
        
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