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及其解讀
發布時間:
2014-07-28 15:55
事件:5月7日,工信部網站公布了《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了“十二五”的發展目標和思路,并提出了相關政策措施。
對此,我們的看法如下:
- 《規劃》對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由制造業大國向強國轉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高端裝備制造業是以高新技術為引領,處于價值鏈高端和產業鏈核心環節,是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引擎。大力培育和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是提升我國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要求,對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由制造業大國向強國轉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 《規劃》指出,2015年銷售收入目標超6萬億,2020年培育成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目標指出,到2015年,高端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超過6萬億元,在裝備制造業中的占比提高到15%,工業增加值率達到28%。到2020年,高端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在裝備制造業中的占比提高到25%,工業增加值率較“十二五”末提高2個百分點,將高端裝備制造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 同時出臺的還有兩個子規劃:《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和《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子規劃指出,到2015年,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年銷售產值超過4000億元。到2020年,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年銷售收入超過6500億元,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超過6%,實現全球化發展,產業整體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智能制造裝備產業方面,到2015年,產業銷售收入超過10000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25%,工業增加值率達到35%。到2020年,產業銷售收入超過30000億元。
- 加大金融財稅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金融財稅政策支持力度,繼續實施現行高端裝備及基礎件財稅支持政策,鼓勵開展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對相關高端重大技術裝備、關鍵零部件、原材料進口稅收優惠。同時鼓勵創新金融產品,鼓勵金融租賃公司開展高端裝備的融資租賃業務。
一、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現狀與面臨形勢
高端裝備主要包括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所需的高技術高附加值裝備。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明確的重點領域和方向,現階段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重點方向主要包括航空裝備、衛星及應用、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智能制造裝備。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裝備制造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形成了門類齊全、具有相當規模和技術水平的產業體系,2009年、2010年連續2年產業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一,為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10年來,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已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2010年,高端裝備制造業實現約1.6萬億元銷售收入,約占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的8%左右。整體技術水平持續提升,圍繞國民經濟各行業的迫切要求,開發出了一大批具有知識產權的高端裝備,如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火電發電機組、百萬千瓦級先進壓水堆核電站成套設備、1000KV特高壓交流輸變電設備、±800KV直流輸變電成套設備、百萬噸乙烯裝置所需的關鍵裝備、超重型數控臥式鏜車床、精密高速加工中心、2000噸履帶起重機、ARJ21新型支線飛機、“和諧號”動車組、3000米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等,氣象衛星率先實現業務化運行,已初步形成了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格局。
但是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仍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創新能力薄弱,核心技術和核心關鍵部件受制于人;基礎配套能力發展滯后,裝備主機面臨“空殼化”;產品可靠性低,產業鏈高端缺位;產業規模小,市場滿足率低;產業體系不健全,相關基礎設施、服務體系建設明顯滯后等。
當前,世界經濟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和調整。加速培育和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既是構建國際競爭新優勢,掌握發展主動權的迫切需要,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產業結構升級的內在要求。從國際看,金融危機使工業發達國家重新重視實體經濟發展,提出了“再工業化”、低碳經濟、下一代新能源、智慧地球等發展路線,瞄準高端制造領域,瞄準新興產業,謀求塑造新的競爭優勢。不僅對我國高端裝備的未來發展構成激烈競爭,而且還將對已經形成優勢的產品造成市場空間擠壓。從國內看,國民經濟重點產業的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和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等,對裝備制造業綠色化、智能化、服務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空間。未來5-10年,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將迎來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十二五”期間,必須科學判斷和準確把握發展趨勢,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抓住全球經濟分工調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大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培育力度,加快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二、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目標
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到2015年,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產業規模躍上新臺階。高端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超過6萬億元,在裝備制造業中的占比提高到15%,工業增加值率達到28%,國際市場份額大幅度增加。
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初步形成產學研用相結合的高端裝備技術創新體系,骨干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占銷售收入比例超過5%,形成一批具有知識產權的高端裝備產品和知名品牌,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科技領軍人才。
基礎配套能力顯著增強。高端裝備所需的關鍵配套系統與設備、關鍵零部件與基礎件制造能力顯著提高,其性能和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智能技術及核心裝置得到普遍推廣應用,高端裝備重點產業智能化率超過30%。
產業組織結構進一步優化。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集團和一大批具有競爭優勢的“專、精、特、新”專業化生產企業,建成若干創新能力強、特色鮮明的高端裝備制造集聚區,產業集中度明顯提升。
力爭通過10年的努力,形成完整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體系,基本掌握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關鍵核心技術,產業競爭力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到2020年,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銷售收入在裝備制造業中的占比提高到25%,工業增加值率較“十二五”末提高2個百分點,將高端裝備制造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三、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隨著我國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軌道交通裝備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10年實現工業銷售產值2477.3億元,出口交貨值84.1億元,"十一五"期間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銷售產值年平均增長率約為31.9%。已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制造基地,生產能力已居世界領先地位。形成了以主機企業為核心、以配套企業為骨干,輻射全國的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產業鏈。現已擁有年新造大功率機車2000臺,動車組、鐵路客車和城軌車輛8000輛,各型貨車60000輛,大型養路機械500臺套能力以及年大修機車2000臺,動車組及各類軌道客車5000輛,各型貨車70000輛的能力。
根據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08年調整)》,我國鐵路建設仍將保持較快發展,為鐵路裝備提供了較大的市場需求,不僅新建鐵路和既有線改造為高速動車組、大功率機車、重載貨車提供了新的市場需求,而且在役裝備的更新換代也要求裝備制造業能提供良好的服務。預計"十二五"期間, 動車組需求量約為1000列以上,大功率交流傳動貨運電力機車和內燃機車需求量約5000臺以上,客貨車輛、通信信號、大型養路機械等裝備也有較大市場需求。
2015年目標: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年銷售產值超過4000億元,產品滿足我國軌道交通建設需要。行業研發投入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達到5%以上,主要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批量進入國際市場。現代制造服務業快速發展,占全行業銷售收入的比重達20%以上。
到2020年,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年銷售收入超過6500億元,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超過6%,形成完善的、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技術創新體系,主要產品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掌握一批核心技術,擁有一批知識產權,形成一批國際知名品牌和專利,標準及認證體系與國際全面接軌,造就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我國軌道交通裝備實現全球化發展,產業整體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四、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智能制造裝備是具有感知、決策、執行功能的各類制造裝備的統稱。作為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和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重要體現,大力培育和發展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對于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提升生產效率、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降低能源資源消耗,實現制造過程的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的高速發展,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的發展深度和廣度日益提升,以新型傳感器、智能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自動化成套生產線為代表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體系初步形成,一批具有知識產權的重大智能制造裝備實現突破,2010年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和儀器儀表、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及其系統等部分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領域銷售收入超過3000億元。但是,作為一個正在培育和成長的新興產業,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仍存在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技術創新能力薄弱,新型傳感、先進控制等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產業規模小,產業組織結構小、散、弱,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干企業;產業基礎薄弱,高檔和特種傳感器、智能儀器儀表、自動控制系統、高檔數控系統、機器人市場份額不到5%。
重點發展方向:關鍵智能基礎共性技術、核心智能測控裝置與部件、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裝備(針對石油化工、冶金、建材、機械加工、食品加工、紡織、造紙印刷等制造業生產過程數字化、柔性化、智能化的需要)。
總體目標:經過10年的努力,形成完整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體系, 總體技術水平邁入國際先進行列,部分產品取得原始創新突破,基本滿足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國防建設的需求。
到2015年,產業規模快速增長。產業銷售收入超過10000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25%,工業增加值率達到35%。智能制造裝備滿足國民經濟重點領域需求。重點領域取得突破。傳感器、自動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伺服和執行部件為代表的智能裝置實現突破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重大成套裝備及生產線系統集成水平大幅度提升。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基本建成完善的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產業創新體系,骨干企業研究開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超過5%。培養一大批知識復合型、具有國際視野的領軍人才。
到2020年,將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培育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導產業。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體系,產業銷售收入超過30000億元,實現裝備的智能化及制造過程的自動化,使產業生產效率、產品技術水平和質量得到顯著提高,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明顯降低。
五、 政策措施
繼續實施現行高端裝備及基礎件財稅支持政策。編制高端裝備制造業重點技術與產品目錄,加快實施重大產業創新工程,大力支持高端裝備及其關鍵零部件、配套系統的研發和產業化。鼓勵開展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對研制生產國家鼓勵發展的高端重大技術裝備,落實有關關鍵零部件、原材料進口稅收優惠政策。積極研究完善針對高端裝備制造業公共服務體系和重大創新工程的相關進口稅收政策。建立支持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品種,支持高端裝備制造企業融資、規模化發展;發揮現有裝備制造業基金的作用,支持裝備制造企業轉型升級,發展高端裝備;鼓勵支持符合條件的高端裝備制造企業上市,引導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向高端裝備制造領域傾斜;鼓勵金融租賃公司開展高端裝備的融資租賃業務。
六、 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重點及相關公司
1.航空裝備:大型客機、支線飛機、通用飛機和直升機、航空設備;相關公司:航空動力(600893)、中航動控(000738)、中航重機(600765)、中航光電(002179)、中航精機(002013)、西飛國際(000768)。
2.衛星及應用:航天運輸系統、應用衛星系統、衛星地面系統;相關公司:中國衛星(600118)、國騰電子(300101)、合眾思壯(002383)、北斗星通(002151)。
3.軌道交通裝備:動車組及客運列車、重載及快捷貨運列車、城市軌道交通裝備、城市軌道交通裝備、信號及綜合監控與運營管理系統;相關公司:中國南車(601766)、中國北車(601299)、許繼電氣(000400)、晉西車軸(600495)、時代新材(600458)、特銳德(300001)。
4.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礦產資源開發裝備、海洋可再生能源和化學資源開發裝備;相關公司:中國重工(601989)、振華重工(600320)、中海油服(601808)、中集集團(000039)、中國船舶(600150)、廣船國際(600685)。
5.智能制造裝備:關鍵智能基礎共性技術、重大智能制造集成裝備;相關公司:昆明機床(600806)、沈陽機床(000410)、華東數控(002248)、法因數控(002270)、機器人(300024)、陜鼓動力(601369)。
七、相關行業或處于轉型陣痛期
該規劃為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將在中長期范圍內利好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公司。
短線可關注規劃出臺帶來的炒作題材,但由于目前一些航運、機械等企業處于轉型陣痛期,業績上處于低谷,政策上的利好也難以真正提升上市公司業績,長期關注該題材的話應注意相關上市公司的業績變化以及細分行業的最新政策,重點關注低估值的龍頭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