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軍民融合深度發展2015專項行動實施方案
發布時間:
2015-04-29 15:20
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司局負責人解讀軍民融合深度發展2015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全文如下:
一、今年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上,首次提出要實施軍民融合深度發展2015專項行動,能否介紹一下本次專項行動的實施背景?
推動軍民融合發展,是黨領導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一貫的指導方針。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十八屆三中全會把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作為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三大任務之一,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布局,作出了戰略部署;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加強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法治保障。2015年3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時發表重要講話,再次強調“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是我們長期探索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規律的重大成果,是從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
近年來,社會各界對軍民融合工作密切關注、積極響應,參與熱情空前高漲。政府和軍隊相關部門主動作為,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抓住當前有利機遇,同心協力譜寫好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大文章,既是聚集各方資源建設中國特色先進國防科技工業體系的必由之路,也是釋放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紅利,發揮其在穩增長、調結構中重要作用,更好支撐工業轉型升級、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
推進軍民融合是工業和信息化系統的共同責任和使命。幾年來,經過全系統共同努力,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但與中央要求和社會期待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工業和信息化部決定實施軍民融合深度發展2015專項行動,就是要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設工業強國的關鍵時期,聚焦重要領域,動員全系統的力量,切實解決制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
二、軍民融合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本次專項行動希望達到的主要目標是什么?
軍民融合涉及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軍隊人才培養、后勤保障、國防動員等多個領域,其中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是軍民融合最基礎、最核心的領域。專項行動立足工業和信息化部職責,堅持問題導向,力爭抓住幾個關鍵領域在2015年重點攻關,為后續推動解決更深層次問題探索路徑、提供借鑒。
我們希望通過一年的努力,實現三個主要目標:一是通過編制相關規劃,完善政策措施,政府和軍隊相關部門間協調和頂層籌劃得到新的加強。二是推進信息公開,持續提升公共服務能力,資源共享水平有新的提升。三是加大支持力度,推進協同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邁上新的臺階。
三、此次專項行動將開展哪些重點任務?
為推動工業和信息化領域軍民融合發展,我們從軍民融合特征最為明顯、融合需求最為迫切的領域中,選取12項具備一定工作基礎,能夠通過集中力量,在年內取得標志性、階段性成果的任務納入專項行動,予以重點推進。主要有:
一是加強規劃引導,編制《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今后五年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主要措施。
二是完善政策措施,制定《關于推進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在推進“軍轉民”、“民參軍”、軍民資源共享等方面,優化發展環境,完善制度體系。
三是加強部門協作,組織召開軍民結合、寓軍于民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建設部際協調小組第四次會議,充分發揮政府和軍隊各相關部門在推進軍民融合發展中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
四是發布《“民參軍”技術與產品推薦目錄》(以下簡稱“民參軍”《目錄》),并為企業提供政策法規培訓,支持優勢民營企業進入軍品科研生產和維修領域。簡化準入審查程序,推進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和裝備承制單位資格聯合審查。
五是編制《軍用技術轉民用推廣目錄》(以下簡稱“軍轉民”《目錄》),發揮相關專項資金作用,加速軍用技術成果推廣轉化步伐。
六是探索建立協同創新機制,面向軍民融合發展的重大需求,在部屬高校擇優認定一批協同創新中心。
七是加強軍民統籌,編制新材料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加快軍民共用新材料產業化、規模化發展。
八是研究集成電路領域軍民融合重大問題,減少重復投資,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九是探索開展安全可靠關鍵軟硬件、工控系統應用試點示范工程,推動形成技術、應用、產業、安全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十是促進民用飛機、民用船船等領域軍民融合發展。推進高檔數控機床、國產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在軍工領域應用。
十一是研究提出軍民通用標準建設工作方案,選取電子領域為試點,開展軍民通用標準制修訂工作。
十二是發揮好國家軍民結合公共服務平臺作用,為“軍轉民”、“民參軍”、產業發展等提供及時權威的信息服務。
需要指出的是,工業和信息化部工作涉及多個工業行業,軍民融合潛力巨大,正在開展的工作和后續計劃出臺的舉措,遠不止這12項任務。專項行動中涉及的民用飛機、民用船船、電子、軟件、新材料等行業,僅是工業領域軍民融合工作的一部分。為響應此次專項行動,國防科工局近日也啟動實施了“2015年國防科工局軍民融合專項行動”,通過5個方面27項重點工作,進一步推動軍工開放、資源共享和軍工高技術產業發展。應該說,工業和信息化系統在推進軍民融合方面的決心是堅定的,工作力度也是空前的。
四、在專項行動的實施過程中,如何協調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從而更好地調動相關各方的積極性?
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既要強化國家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通過政府與市場良性互動,凝聚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合力。
在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方面,加強工業和信息化部系統內各項工作的統籌,通過編制《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十三五”規劃》、制定出臺《關于推進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強頂層設計,明確發展方向,完善市場準入,優化公共服務。注重調動地方主管部門的積極性,支持各地因地制宜,開展本地區的軍民融合工作,形成上下聯動的良好局面。今年3月專項行動印發后,各地主管部門積極響應,提出了具體工作安排。中央與地方工作的銜接配合,將為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創造更好的政策環境,打開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發揮市場作用方面,充分調動軍工集團公司、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遵循市場規律,圍繞軍品科研生產和工業轉型升級,統籌國家工業領域各種創新資源,逐步形成數量廣泛、布局合理、跨地區跨行業的軍民融合發展協作創新鏈。在軍民結合產業發展、軍民用技術成果轉化、“民參軍”政策法規培訓等工作中,進一步發揮行業協會、投融資機構等社會力量的作用,釋放全社會的創造潛力。
總的來說,軍品生產的特殊性決定了軍民融合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中,政府在遵循市場運行基本原則和規律的同時,需要發揮比在一般經濟領域中更大的作用。通過專項行動的實施,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按照中央要求,積極探索國家主導、需求牽引、市場運作相統一的工作運行體系,逐步豐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圍,提升融合層次。
五、軍民融合是許多企業關注的熱點,對于廣大企業來說,能否從專項行動中受益?
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將國防和軍隊建設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之中。通過專項行動的實施,包括軍工企業、民口企業在內的各類涉軍企事業單位,都將直接受益。
一是軍民之間信息將更加透明。軍民之間信息“不對稱”一直是廣大民營企業甚至一些軍工企業反映最為強烈的問題。對此,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防科工局將聯合印發2015年度“軍轉民”和“民參軍”《目錄》,持續推進技術信息公開。完善國家軍民結合公共服務平臺功能和運行機制,研究建立與軍隊總部機關、地方政府和軍工集團的數據共享機制、信息分級分類發布機制,為軍地雙方提供更為便捷的信息服務。
二是“民參軍”的渠道將更加順暢。我們擬在深圳、上海、江蘇、河南等地組織開展“民參軍”政策法規培訓活動,幫助民營企業了解相關政策和參軍途徑。屆時,感興趣的企業可與當地相關主管部門聯系。會同有關方面,簡化“民參軍”準入審查程序,推進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和裝備承制單位資格聯合審查。組織開展軍民融合技術成果展示交流活動,搭建供需對接平臺,幫助民營企業參與軍品科研生產。
三是對軍民融合的支持力度將加大。進一步聚焦重點領域,發揮好部內工業轉型升級資金、相關科技重大專項資金、民機民船專項等資金的引導作用,加大對“軍轉民”和“民參軍”項目、軍民結合產業發展等的資金支持力度,引導更多社會資金進入軍民融合發展領域。
六、據悉,工業和信息化部從2009年就開始定期編制發布“軍轉民”和“民參軍”《目錄》,能否介紹一下兩個《目錄》的編制過程和應用效果?企業能從哪些渠道獲取兩個目錄?
從2009年開始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組織定期編制發布年度“軍轉民”和“民參軍”《目錄》。“軍轉民”《目錄》主要定位于向社會推薦適于在民用領域推廣轉化的軍用技術成果,培育軍民結合特色產業,服務工業轉型升級;“民參軍”《目錄》主要定位于優選民口單位適于在軍工領域應用的技術和產品,夯實和拓寬軍品開發的基礎。
一般來說,每年我們會組織專家確定一些軍用特色技術領域和民用優勢技術領域,有針對性地面向涉軍企事業單位、民口單位征集技術產品,經專家評審確定入編項目,年底予以印發。“軍轉民”《目錄》每年收錄項目在150項左右,“民參軍”《目錄》每年收錄項目約100項左右。幾年來,《目錄》的編制堅持需求導向,不斷優化評審指標和專家結構,讓懂民用市場的專家和投資人來評“軍轉民”項目,讓軍工和軍隊等用戶單位來評“民參軍”項目,《目錄》質量逐年提高,影響越來越大。
在編制發布兩個《目錄》的同時,我們也注重對《目錄》應用效果的評估。從對2011年、2012年“軍轉民”和“民參軍”《目錄》的應用評估情況看:在兩個年度“軍轉民”《目錄》中,有80家單位的118項技術成果在近700家企業得到轉化應用,簽訂合同1300多項,總金額約160億元。在兩個年度“民參軍”目錄中,超過44%的入編單位和14%的入編技術產品實現“參軍”,軍品合同額增長近15億元。總的來說,兩個《目錄》在拓寬軍民用技術信息溝通渠道方面成效顯著,在培育軍民結合特色產業,引導“民參軍”方面的作用初現端倪。
考慮到“軍轉民”《目錄》的用戶主要是有關地方政府部門、民口企業和科研單位等,因此除以文件形式印發外,還通過工業和信息化部官方網站、國家軍民結合公共服務平臺等渠道對社會公開發布。“民參軍”《目錄》的用戶主要是有關政府部門、軍工企事業單位和軍隊科研系統等單位,因此主要以文件形式進行定向推送。
七、作為普通百姓,是否也能從專項行動中得到實惠?
從“軍轉民”的角度看,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其中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讓國防科技工業“能軍能民”,讓一份投入帶來兩份產出。軍工單位有技術,轉向市場,就能惠及民生。本次專項行動將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引導涉軍企事業單位瞄準民用領域需求,加快軍用技術成果轉化。目前,國有大型軍工集團公司的民品產值已占其總產值的75%以上。可以預見,在探月工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大飛機等重大專項和工程中產生的技術成果,將更多地在民用領域轉化落地,造福普通百姓。比如,2014年8月發射的“高分二號”衛星,是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重要項目之一,具有米級空間分辨率、高定位精度等特點,在保障國防安全的同時,也在綜合交通服務、國土資源調查與監測、城市精細化管理等領域“一顯身手”,用米級的“黃金尺度”,給我們的生活和社會管理帶來便利。
從“民參軍”的角度看,軍民融合讓軍工進一步開放,將有越來越多的民營優勢企業參與國防軍工建設,為社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降低軍品科研投入,從而建設更加經濟有效的國防。有人說,安全有點像空氣,擁有的時候總是忽略它,失去時卻會致命。軍民融合是著眼國家發展全局,實現富國與強軍相統一的長遠大計。通過軍民融合,國防強大,國家強大,我們每個人,自然會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