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發布時間:
2014-07-29 15:53
鐵路是國民經濟的交通大動脈,城市軌道交通是大中城市的基礎性公共交通設施。軌道交通裝備是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運輸所需各類裝備的總稱,主要涵蓋了機車車輛、工程及養路機械、通信信號、牽引供電、安全保障、運營管理等各種機電裝備。發展“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經濟適用、節能環保”的軌道交通裝備,是提升交通運輸人流物流效率的保證,是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有效途徑,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較強的帶動作用。
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是《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確定的高端裝備制造業中的五個重點發展方向之一。為貫徹落實國務院的有關決定,進一步明確產業升級方向和轉型重點,加快推動產業發展方式轉變,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特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11~2015年。
一、發展現狀及面臨形勢
(一)發展現狀
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研發、制造和服務體系,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研發能力顯著提升、技術創新體系初步形成,為我國軌道交通運輸業提供了重要的裝備支撐與保障。
1. 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隨著我國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軌道交通裝備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10年實現工業銷售產值2477.3億元,出口交貨值84.1億元,“十一五”期間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銷售產值年平均增長率約為31.9%。已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制造基地,生產能力已居世界領先地位。形成了以主機企業為核心、以配套企業為骨干,輻射全國的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產業鏈。現已擁有年新造大功率機車2000臺,動車組、鐵路客車和城軌車輛8000輛,各型貨車60000輛,大型養路機械500臺套能力以及年大修機車2000臺,動車組及各類軌道客車5000輛,各型貨車70000輛的能力。
2. 研發能力顯著提升
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整體研發能力和產品水平大幅提升,初步掌握了高速動車組、大功率交流傳動機車、重載和快捷貨運列車、城軌車輛、大型養路機械、列車運行控制、行車調度指揮、計算機聯鎖、綜合監控等產品制造技術。大功率交流傳動機車、高速動車組、城 軌A型車等產品已批量投放市場并穩定運行,2010年實現新產品產值869.9億元,新產品產值率達到35%。動車組、城軌車輛、內燃機車、大型養路機械等軌道交通裝備產品已出口到俄羅斯、澳大利亞、巴西、印度、阿根廷、土耳其、伊朗、馬來西亞等國家。
3. 技術創新體系初步形成
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已初步建立了國家軌道交通裝備技術創新框架,已建成以現代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為代表的國家級研發機構10家,國家創新型企業5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13家。2010年,產業整體研發投入已接近產品銷售收入的4%、部分企業已超過10%。形成了以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為骨干,覆蓋基礎技術、共性技術、產品實現技術的研發創新體系。
4. 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在主要產品領域取得了突破,基本滿足了我國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需要,部分產品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在研發能力、標準體系建設、產業配套和國際化能力等方面還不夠完善,行業管理體系不健全,重復建設和無序競爭等問題日益顯現,制約著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主要表現在:
一是產業研發能力不強。雖然機車車輛等主機產品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關鍵系統和核心零部件研發基礎薄弱,缺乏深入系統的理論研究,難以滿足主機發展的需要,還未完全擺脫對國外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依賴,產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使用壽命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設計、仿真、分析、計算和試驗驗證等產業技術開發條件不足,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和人才隊伍培養亟待加強。
二是產品技術標準體系有待完善。軌道交通裝備在設計、制造和認證等方面缺乏規范、統一和完善的適合于我國軌道交通運輸特色的裝備標準體系,標準的適用性、配套性和時效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是產業配套能力薄弱。軌道交通裝備的基礎零部件、基礎制造工藝、基礎材料的發展水平相對較低,配套產品性能質量和可靠性與國外差距明顯,基礎工業體系對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的支撐不足,產業基礎配套能力不能適應軌道交通裝備的發展。
四是國際化能力有待提高。軌道交通裝備產品目前主要以國內市場為主,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意識和能力與國際競爭對手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國際營銷網絡構建仍處于起步階段。在全球范圍內配置人才、技術、研發、制造等能力不足,制約著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的發展。
五是行業管理體系不健全。隨著國家投資體制改革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快速發展,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重復建設、無序競爭的現象時有發生,產品質量穩定性和可靠性差的問題影響著裝備的信譽,不利于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面臨形勢
“十二五”期間,是我國建設裝備制造強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中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深刻認識并準確地把握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發展面臨的新趨勢、新變化、新特點,加快產業調整提升,轉變發展方式,實現新跨越。
1. 市場需穩定增長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我國軌道交通在未來5~10年仍將保持較快發展,為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較大的市場空間。
根據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08年調整)》,我國鐵路建設仍將保持較快發展,為鐵路裝備提供了較大的市場需求,不僅新建鐵路和既有線改造為高速動車組、大功率機車、重載貨車提供了新的市場需求,而且在役裝備的更新換代也要求裝備制造業能提供良好的服務。預計“十二五”期間, 動車組需求量約為1000列以上,大功率交流傳動貨運電力機車和內燃機車需求量約5000臺以上,客貨車輛、通信信號、大型養路機械等裝備也有較大市場需求。
近年來,我國大中城市以改善城市交通狀況、減少環境污染為主導,積極發展城市軌道大眾交通體系,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平均建設速度約為每年270公里,建設規模已位居世界首位。截止2010年底,我國已有13個城市開通了49條城市軌道交通線路,運營里程達1425.5公里;另有16個城市96條在建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共計里程超過2200公里。根據國家已批復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計劃,到2015年,將有超過30個城市建設85條軌道交通線路,總長度達2700公里以上。
目前,美國、俄羅斯、印度、巴西、沙特、伊朗、越南等國家和地區,也陸續推出了軌道交通建設及設備更新換代計劃。按照歐洲鐵路行業協會(UNIFE)等機構分析預測,到2015年,全球軌道交通裝備市場將保持年均3%的增長,年均需求達1000多億歐元。
2. 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經濟全球化促使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國際一體化進程加快,跨國公司加緊整合和重組,向系統集成和為用戶提供全面解決方案方向發展,同時利用全球資源和戰略布局,優化研發、生產、采購、銷售及售后服務等環節,形成以全球化布局為特征的產業鏈。采取掌控核心技術和關鍵產品,加強供應鏈管理,深化屬地化經營的模式,強化目標市場的開發,加快先進適用產品的開發以適應不同的市場需要。
金融危機后,隨著工業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興起,國際分工與合作進入新階段,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利用環保、安全等手段保護本國市場。經濟實力雄厚和技術平臺先進的跨國公司利用知識產權、技術標準、品牌和資本優勢,加大對我國市場的開發,擠壓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的發展空間,對我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企業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隨著國內企業制造能力的不斷提升和生產企業數量的增加,國內市場需求飽和度進一步加大,企業間的競爭將更為激烈。
3. 軌道交通運營方式轉變對產業提出了新的要求
隨著我國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進程的加快,路網規模迅速擴大,產品技術不斷升級,系統集成度提高,軌道交通運營方式正向網絡化和多樣化發展,對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和設備的安全性、可靠性提出了更高、更苛刻的要求,推動軌道交通裝備向高安全性和可靠性、易維護方向發展,也將帶來運營管理模式的深刻變化。要求軌道交通裝備制造企業改變傳統的外延式發展模式,注重增長質量和水平,加強產品研發,改善試驗驗證和檢測條件,提升內部管理水平,加快由單一制造型企業向提供全面解決方案的服務型企業轉變。
二、發展思路及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遵循“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夯實基礎、提升服務”的基本原則,把握我國軌道交通運輸發展的機遇,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發展方式轉變,技術創新與國際合作相結合,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推動主機與關鍵系統協同發展,突破制約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發展的列車運行控制系統、安全監控等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完善試驗驗證、認證檢測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全面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將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打造成國際領先的高端產業。
(二)基本原則
1. 加快轉型升級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快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產品結構調整。引導軌道交通裝備制造企業改變傳統的外延式發展模式,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提升內部管理水平,注重增長質量和效益。圍繞我國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需求,研發適應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環境的新型軌道交通裝備,提升產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加強技術創新
加強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研制具有知識產權的高端軌道交通裝備,實現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鼓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開展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提升企業技術水平。鼓勵企業與國外研究機構開展合作研發,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人才資源。加快推進軌道交通裝備的輕量化、模塊化、標準化、信息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發展,不斷提升軌道交通裝備的安全性、可靠性、舒適性和環境友好性,滿足市場個性化需求。
3. 夯實產業基礎
加強資金和政策引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鼓勵企業開展產業關鍵技術創新,攻克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共性關鍵技術,實現重點裝備的技術突破。堅持整機裝備與關鍵系統及核心零部件協同發展,進一步加強基礎性、通用性、前瞻性研究和產品應用性研究。發展一批高起點、專業化、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配套企業,開發與研制一批有高技術含量的基礎元器件、關鍵核心技術的部件及系統,提高產品技術水平和可靠性,為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的創新發展夯實產業基礎。
4. 提升現代服務
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引導企業在研發、設計、試驗驗證、系統集成、認證、監理咨詢、運營維護、工程承包、維修、維護保養、物流、租賃等產業鏈前后端開展增值服務,逐步實現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轉變,不斷提升現代制造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打造提供全壽命周期服務的企業集團。
(三)發展目標
1. 2015年目標
以“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經濟適用、節能環保”為方向,以提升技術創新和產業化能力為重點,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取得明顯效果:產業保持較快增長、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產品水平邁上新臺階、海外市場拓展力度加大、產業技術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進一步優化、發展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主要產品實現由價值鏈低端向高端的躍升,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發展成為國際先進的高端產業。
——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年銷售產值超過4000億元,產品滿足我國軌道交通建設需要。
——行業研發投入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達到5%以上,主要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批量進入國際市場。
——建設牽引傳動、走行、制動、列控、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系統集成、試驗驗證、認證認可等國家級公共服務平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健全。
——現代制造服務業快速發展,占全行業銷售收入的比重達20%以上。
——全要素生產率明顯提高,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高于全國工業平均水平。
2. 2020年展望
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年銷售收入超過6500億元,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超過6%,形成完善的、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技術創新體系,主要產品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掌握一批核心技術,擁有一批知識產權,形成一批國際知名品牌和專利,標準及認證體系與國際全面接軌,造就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我國軌道交通裝備實現全球化發展,產業整體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三、發展重點及產業布局
(一)重點方向
1. 動車組及客運列車
全面掌握動車組及客運列車技術,提高客運軌道交通裝備的可靠性、舒適性、可維護性,完善時速300公里以上新一代高速動車組研制,開發適應高寒、高熱、高風沙、高濕、廣域等不同系列的譜系化動車組,滿足跨線、跨網的旅客運輸提速提效需要。以高速動車組技術為基礎,結合城際交通實際,形成城際軌道交通裝備產品技術平臺與產業化體系,滿足城際軌道交通需要。
2. 重載及快捷貨運列車
全面突破30t及以上軸重重載機車和貨車技術、時速160公里快捷貨運機車和貨車技術,深入研究軸重與線路橋梁匹配關系、速度與牽引質量匹配關系、車輛與站場匹配關系等,開展全系列大功率交流傳動機車、大軸重重載貨車、快捷貨運列車的配套研發,研發制造滿足國際市場不同限界要求、不同供電制式的,覆蓋全部貨物運輸需求的系列貨運列車。
3. 城市軌道交通裝備
進一步加強城軌車輛系統集成技術研發,完善城軌車輛產品技術平臺,形成適應各個國家不同技術標準要求的、滿足全球市場不同性價比、文化、環境等需要的多系列城軌車輛產品譜系,保持多樣性發展。
開發低噪、低振動、節能產品,加強關鍵核心部件,如牽引系統、制動系統、轉向架、運控系統等,以及車輛車站機電設備、滅火系統、列車自動防護系統、列車自動駕駛系統等的技術研發與產業化。
4. 工程及養路機械裝備
全面突破工程及養路機械裝備關鍵技術,向性能優異化、效率高效化、品種多元化、產品系列化、工作智能化、作業環保化發展,加快研制、批量制造高精度和高效搗固穩定車、高效清篩機、帶道砟分配功能的配砟整形車、道床綜合處理車、鋼軌打磨和銑磨車、綜合巡檢車、高精度測量車、高速軌檢車、鋼軌探傷車、物料運輸車、接觸網綜合作業車、軌道吸污車、軌道除雪車等新產品,研制軌道電力牽引雙源制、高原型和多功能組合式工程及養路機械裝備。
5. 通信信號裝備
全面建成覆蓋高、中、低速鐵路和城際鐵路的中國列車運行控制系統技術體系、實現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研究開發,開展高速鐵路寬帶通信的關鍵技術、智能化高速列車系統數據傳輸與處理平臺研究,開發先進的城際鐵路列控系統和城市軌道交通控制系統。開展基礎設備設施領域的鐵路地質災害預報警系統研究。
6. 綜合監控與運營管理系統
開展軌道交通客站綜合自動化系統研究。完善大型數據采集與監控系統平臺關鍵技術,突破基于一個信息共享平臺的行車監控應用技術,實現行車、供電、機電、通信、防災、工務、車輛等綜合監控信息集成,形成綜合調度指揮系統。開發城市軌道交通防災報警系統,客流預測、疏散和應急指揮一體化聯動系統。
7. 關鍵核心零部件
重點開展為高速鐵路客車、重載鐵路貨車、新型城市軌道交通裝備等配套的輪軸軸承、傳動齒輪箱、大功率柴油機、轉向架、鉤緩、減振裝置、列車牽引控制單元、牽引及輔助變流器、大功率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IGBT)器件、大功率盤型制動裝置、制動控制裝置、供電高速開關、信號繼電器等關鍵零部件的研發,提升軌道交通裝備配套產品的技術水平、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優化產業布局
結合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現有分布情況及面臨形勢,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產業轉移與調整升級相結合、優勢互補與互利共贏相結合,統籌規劃產業布局,抑制產業盲目發展,推進產業組織結構進一步優化調整,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依托既有的高速列車及城軌車輛制造、大功率機車制造、貨車制造、工程及養路機械制造、列車運行控制系統制造等基地,突出重點和特色,促進形成具備研發設計、系統集成、現代制造、維護檢修、關鍵系統及部件配套等能力,形成以產業鏈為紐帶的產業資源要素集聚,形成規模化和專業化。加強牽引與網絡控制系統、制動系統等關鍵系統和部件基地建設。整合既有制造、維修等資源,加強軌道交通裝備維修服務基地建設。
結合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比較優勢,加大海外投資力度,形成全球化優勢資源配置格局。
四、主要任務
(一)實施“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及關鍵部件”創新發展工程
圍繞高速重載的鐵路客貨列車、低噪低振動的城際及城軌車輛等軌道交通裝備的發展需求,加快推進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關鍵零部件及系統創新發展。
開發高寒及城際動車組、交流傳動快速機車及客貨車、30噸及以上軸重重載機車與貨車、新型城軌車輛、大型多功能高效率工程及養路機械等裝備。
深化研究列車運行控制技術,安全信息傳輸技術,移動裝備和基礎設施安全監控技術,風、雨雪、異物、地震等災害監測系統等核心技術,提升我國軌道交通運輸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突破重載列車及重聯技術,擺式車輛技術,低地板車輛技術,中低速磁懸浮關鍵技術,永磁電傳動技術,養路機械作業模式與系統集成、控制及傳感、綜合檢測、巡檢和數據分析決策技術,無砟軌道養護技術,高速鐵路工務安全風險控制技術。
研發牽引傳動與控制系統、列車網絡控制系統、制動系統、列車運行控制系統、城際鐵路列控系統、城市軌道交通控制系統、信號系統、面向行車的綜合監控系統、專用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系統等關鍵系統。
研制配套柴油機、輪軸軸承、傳動齒輪箱、轉向架、鉤緩、減振裝置、牽引變流器、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IGBT)器件、供電高速開關等關鍵零部件。
通過工程實施,突破制約軌道交通裝備發展的牽引傳動、制動、控制系統等關鍵系統和核心部件的技術瓶頸,進一步提高裝備的可靠性、安全性、舒適性、經濟性等性能要求,提升裝備的輕量化、標準化、模塊化、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建立完善的現代軌道交通裝備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及系統的研發、試驗驗證、標準及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強產業化,提升核心部件及系統創新能力,到2015年,形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軌道交通裝備發展能力。
(二)加強創新能力建設
加強技術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解決創新人才短缺、創新投入不足等矛盾與問題,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提高企業知識產權的創造、保護、運用和管理能力。
建立和完善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研發基地,依托企業技術中心,集合產業各種科技資源與研發力量,加速推進研發及產業化進程,提升行業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制造企業、高校、研究院所與用戶的作用,高度重視用戶企業的全程參與,開展聯合攻關,一攬子解決技術難題。
鼓勵上下游企業廣泛開展合作、聯合研發,逐步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府持續推動、產學研用合作的技術創新體系,實現創新資源的最大化。
(三)加強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加強對已有軌道交通裝備公共服務平臺的管理,通過項目引導、多單位合作、產學研用相結合、以及新的運行機制和考核辦法,充分發揮其基礎性、應用性和開放性作用。建立健全國家級軌道交通裝備基礎性和共性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體系,進一步完善軌道交通裝備研發設計和試驗驗證能力,夯實產業技術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集中人才、技術和實驗條件等資源,建立創新能力強、運行機制靈活、能為產業提供強有力技術支撐的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對高端軌道交通裝備的技術研發形成有效和可靠的支撐。 統籌創新資源,加大創新投入,充分利用現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優勢資源,加快推進牽引傳動、走行、制動、列控、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系統集成等研發設計、試驗驗證、檢測認證等公共服務平臺的能力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軌道交通裝備產品認證制度,加強軌道交通裝備產品質量管理。
(四)優化產品結構
依托我國鐵路快速客運網絡、大運量貨運通道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優化現有產品結構,開發應用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經濟適用、節能環保的新型軌道交通裝備產品,逐步替代性能落后、安全水平低的老式軌道交通裝備,實現產品升級換代。
根據環境條件、地域特性、經濟條件等差異形成的不同需求,完善和細化整機、基礎元器件、系統和重要部件產品系列,研制系列產品形成型譜系列化的產品參數數據庫,實現快速定制,以適應多層次、多類型需求,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供應鏈,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逐步形成居世界領先水平譜系化的軌道交通裝備。
(五)完善標準體系建設
整合產學研用標準化技術力量,發揮企業參與制修訂標準的積極性,加強軌道交通裝備標準的研究和制修訂工作,加快與國際標準接軌,提高標準的先進性、適用性、配套性和時效性,進一步完善軌道交通裝備產品技術標準體系。
支持以產業鏈為紐帶,聯合制定標準,加強產需企業的溝通交流,實現上下游產品標準對接,保證標準的協調性和一致性。鼓勵有實力的單位參與國際標準制定,促進標準走向國際。研究建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服務標準體系,促進并保障現代制造服務業健康有序發展。
加強標準的宣傳貫徹和企業標準化工作,促進新產品、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推廣應用。
(六)優化企業組織結構
加快推進軌道交通裝備制造企業間的兼并重組,集聚研發力量和制造資源,提高產業集中度,降低重復投入造成的 資源浪費,推進龍頭企業整合產業鏈條,優化生產力布局,培育形成具備成套和總承包能力、國際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集團。
大力發展與主機技術水平相協調的專業化、規模化配套企業,鼓勵配套企業向“專、精、特”方向發展,提升基礎元器件、核心零部件及關鍵系統的配套能力,滿足軌道交通裝備的發展需求。打造一批具有優勢的、專業化、特色化的生產和服務企業。
(七)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
延伸產業鏈,建設產品全壽命周期的服務體系和服務網絡,發展具有軌道交通裝備特色的現代制造服務業,形成制造與服務相互促進的機制,打造擁有總承包商資質、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 圍繞產業轉型升級,支持骨干企業在軌道交通建設與運營方面提供全面解決方案,開展工程承包、系統集成、試驗驗證、認證、監理咨詢、維護保養、物流、運營維護、維修改造、再制造、備件供應、設備租賃、培訓等方面的增值服務。促進企業由單一提供設備向提供成套設備、工程承包等轉變,產業鏈延伸至下游運營服務領域,逐步實現由生產型制造轉向生產服務型制造。
(八)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
支持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大力開拓海外市場,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創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級品牌,打造具有全球配置資源能力的跨國企業,全面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鼓勵企業加強國際交流,通過聯合開發、合資合作、人才交流、兼并重組等多種方式與國外企業和研發中心進行合作。支持企業在境外注冊商標和申請專利,促進具有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出口。推進企業由產品、技術出口向資本、管理輸出轉變,在全球建立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銷售服務基地,實現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的全球化。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強宏觀引導和統籌協調
有關部門要加強溝通協商,密切配合,積極探索和完善規劃實施機制,加強宏觀調控和引導,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制定完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政策、落實和強化企業技術創新政策、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兼并重組、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等,加強規劃宣傳,保障規劃的順利實施。
地方政府主管部門要加強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加強信息溝通和政策協調,統籌考慮部署產業的有序發展,形成產業發展合力。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技術創新能力
加大“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及關鍵部件”創新發展工程支持力度,引導和支持企業開展產業基礎共性技術、工程化關鍵技術和重點裝備技術的研究開發,提高行業技術創新能力,推進創新成果的產業化。支持研發設計、試驗驗證、認證檢測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營造良好的創新服務外部環境。
進一步落實財稅、投資、金融等政策,制定鼓勵發展的產品和技術目錄,引導社會資金、人才等創新要素向行業聚集。鼓勵企業與高校、研究院所、用戶組建產學研用聯盟。鼓勵有條件、有技術和品牌優勢、實力強的企業與國外研發機構和境外企業合作,掌握先進技術和產品的知識產權。
(三)逐步建立軌道交通裝備產品認證制度
加強產品質量檢驗檢測能力建設,逐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軌道交通裝備產品認證制度。在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的關鍵設備和產品方面加快培育建立第三方的專業檢驗檢測和認證機構,加強對進口關鍵設備和產品的入境驗證和后續監管,降低業主采購設備的風險,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四)加強軌道交通裝備人才隊伍建設
積極營造人才競爭環境,實施高層次人才培育計劃。以重點項目、創新工程、研發基地為依托,培養和匯聚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專家和學術帶頭人,培養和鍛煉一批優秀的技術研發和創新團隊,培養和造就大量面向高層次需求的工程技術人才。依托國家重大項目、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積極引進海外領軍人才回國創新創業,支持企業通過團隊引進、核心人才帶動引進、項目開發引進等方式吸引和招聘海外高端人才,擴大軌道交通裝備高端人才隊伍。
(五)發揮行業協會作用
充分發揮協會在行業協調、行業自律、信息交流、政策研究、咨詢評估、國際交流與合作以及維護企業合法權益、維護市場公平競爭、反映企業實際問題、推動行業健康發展等方面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成為政府實施宏觀調控的有力助手。及時向政府行政主管部門反映行業動態,提出政策建議,幫助企業協調解決有關問題。
(六)建立行業運行監測體系
建立軌道交通裝備行業運行監測、信息發布、分析評估和風險預警體系,根據運行情況,及時制訂相關政策和技術標準,加強與財稅、金融、貿易、土地、環保、安全生產等政策銜接。
六、規劃實施
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負責本規劃的實施,建立各部門分工協作、共同推進的工作機制。地方工業主管部門要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訂與本規劃相銜接的實施方案。相關行業協會及中介組織要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及時反映規劃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