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利好助推新能源汽車開啟融冰之旅
發布時間:
2014-08-06 15:50
近日,新能源汽車領域利好政策不斷。7月13日,五部委聯合公布了《政府機關及公共機構購買新能源汽車實施方案》,明確將新能源汽車納入公車采購的列表中;并限定至2016年,中央國家機關以及納入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的政府機關和公共機構,購買的新能源汽車占當年配備更新總量的比例不低于30%。加之7月9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決定對新能源汽車免征購置稅的規定,這兩項政策的出臺,被業界普遍解讀為一針注入市場的“強心劑”。
我國每年在公車市場上消費大量的資金,新政明確規定至2016年,中央國家機關以及納入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的政府機關和公共機構,購買的新能源汽車占當年配備更新總量的比例不低于30%,以后還將逐年提高。此外,除上述政府機關及公共機構外,各省(區、市)其他政府機關及公共機構,2014年購買的新能源汽車占當年配備更新總量的比例不低于10%;2015年不低于20%;2016年不低于30%,以后逐年提高。在公共用車領域如此大比例的采用新能源汽車,勢必會吸引更多的企業投入到新能源汽車的生產和研發當中。
新能源汽車已成為汽車行業未來發展的方向,無論在政府層面還是企業、消費者方面都已達成共識。然而,目前國內只有部分自主品牌企業推出了新能源汽車產品,而更多的車企還是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傳統汽車領域。
客觀地說,政府在政策層面上已經給予新能源汽車推廣極大支持。在政策補貼以及相關的稅費減免之后,一臺新能源汽車的售價較之初始售價甚至可以攔腰斬,只是初始價的一半左右。然而,目前市場上新能源汽車的售價相比與之功能性相近(動力、安全性以及其他功能方面)的傳統汽車,仍然高很多。而且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的定位,還是以經濟型為主,這樣就導致了一個很尷尬的處境,購買經濟型汽車的車主會精打細算,在購車過程中努力節省每一分錢,因此他們更傾向于選擇價格較低的傳統小排量汽車。
此外,國產新能源汽車所面臨的挑戰還有進口新能源汽車。因為中國的汽車市場是所有汽車品牌的集大成者,不但有自主品牌相互奪食,更有德國、日本、美國、韓國等外資品牌競相爭奪固有的市場份額。由于美、德、日等國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技術更具優勢,而且和國產新能源汽車一同享有免征購置稅的優惠政策,這些進口新能源汽車也將成為國產新能源汽車的強勁對手。
國產新能源汽車要想在與傳統汽車和進口新能源汽車的競爭中獲得更大的優勢,改進技術、降低價格始終是擺在眼前的一個難題。然而從傳統汽車制造到新能源汽車制造技術上的轉變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從當前新能源汽車的一些領軍者企業來看,目前也仍然處于虧損的狀態。盡管擁有行業最領先的技術,并且成為業界爭相效仿和趕超的對象,但燒錢燒十多年仍然不盈利的痛苦可能對于很多企業來說仍然很難接受,這需要資本、政策的支持,更需要管理者對技術創新的努力和堅持。
技術的發展從來不是呆在實驗室里的閉門造車,它的普及需要市場需求的依托。政府在公務車采購方面規定新能源汽車的配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能源汽車的市場需求。也從一個層面表明了政府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決心,這讓那些仍然徘徊在新能源汽車門口之外的車企重新審視眼前的形勢,會有更多的車企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新能源汽車領域。如此看來,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技術破冰或許并不遙遠。
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