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強國夢 揚帆再起航
發布時間:
2014-10-08 16:10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神州大地舉國歡騰。在碩果累累的金秋十月,我們迎來了偉大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五周年華誕。
六十五載砥礪前行,六十五載春華秋實。六十五年來,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下,在幾代人的艱苦努力下,中國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書寫了波瀾壯闊的偉大史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非凡成就。
憶往昔,萬丈高樓,起于平地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工業基礎極其薄弱。1949年工業總產值140億元,在工業產品中,產鋼15.8萬噸,原油12萬噸,原煤3200萬噸,水泥66萬噸,發電量43億度。我國工業經濟不僅資本存量小,生產技術落后,結構也不合理。
歷經三年恢復期,我國工業化建設起步。經過"一五"時期,推進156個重點項目建設,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此后,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逐步建立,工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日益凸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工業企業在改革中煥發出巨大的活力,在開放中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跨越,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產業結構都躍上了新臺階。制造大國地位初步確立,中國工業的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看今朝,制造大國,巍然屹立
經過六十五年的發展,我國工業經濟實力逐步增強。目前,已建成全面的、具有相當規模和水平的現代工業體系。涵蓋了完整的原材料能源工業、裝備工業、消費品工業、國防科技工業、電子信息產業等門類齊全的產業體系和豐富的配套鏈條,在各個重要領域形成一批產能產量居世界前列的工業產品。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位,其中粗鋼、電解鋁、水泥、精煉銅、船舶、計算機、空調、冰箱等產品產量都超過世界總產量的一半。
經過六十五年的發展,我國工業大國地位名副其實,"中國制造"享譽全球。2010年我國制造業產出占世界的比重為19.8%,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2013年我國裝備制造業產值規模突破20萬億元,占全球裝備制造業的比重超過三分之一,穩居世界首位。德勤全球制造業組與美國競爭力委員會發布的《2013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將中國列為現在以及未來五年最具競爭力的制造業大國。
誠然,工業由大到強,離不開正確的決策引領。黨的十六大提出,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黨的十七大指出,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黨的十八大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促進"四化"同步發展,進一步為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工業由大到強,離不開科技創新發展。近年來,我國在載人航天、大運載火箭、月球探測、衛星導航、高性能計算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核電技術、通信技術等當代科技的尖端領域,取得了一大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實現了歷史性突破,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國防實力。進入新世紀后,從"神八"、"天宮"太空對接到"蛟龍"大洋潛水,從萬噸油壓機成功鍛造特大型鋼錠到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計劃的實施,中國工業經濟在創新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工業由大到強,離不開重大裝備支撐。一大批高檔數控機床新產品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工業裝備保障能力和重大裝備國產化水平不斷提高,為國民經濟重點建設提供各種成套設備。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中,國產機組已達80%以上。年產千萬噸級大型煉油設備的國產化率達90%。國產100萬千瓦超臨界火電機組、國產750千伏交流輸變電成套設備已投入運行。國產±800千伏直流輸電換流變壓器、應用于特高壓輸配電工程的國產±1100千伏直流干式平波電抗器、1000千伏交流變壓器絕緣套管完成技術鑒定。
大型抽水蓄能機組關鍵控制設備自主化取得新進展。日產4000噸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年產60萬噸乙烯、30萬噸級合成氨、百萬噸級鉀肥等一大批大型成套技術裝備實現自主化。電動汽車研制取得顯著進展,燃料電池汽車技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混合動力汽車實現載客運行并具備了批量生產能力。
工業由大到強,離不開"兩化"深度融合。我國應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工業設計研發信息化、生產裝備數字化、生產過程智能化和經營管理網絡化水平迅速提高。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一批新興產業。科技咨詢、工業設計、現代物流、軟件服務、信息發布、創意產業等工業服務業蓬勃興起,促進了工業的優化升級。電信網、互聯網、廣播網"三網融合"的推進為信息化的發展增添了新的動力。
展未來,工業強國,揚帆起航
大國重器,厚積薄發。重大技術裝備的跨越式發展,為中國工業強國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經過六十五年的艱苦奮斗,中國跨越了發達國家百余年的工業化進程,成功步入了工業化中后期發展階段。揮別過去三十年的高速增長,經濟發展迎來了中高速發展的新常態。在產業陣痛的同時,也為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提供了充足時間和空間。
在新一輪工業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全球制造業將重新布局。歐美發達國家紛紛推出"再工業化"戰略,德國推出了"工業4.0"戰略,日本發布了制造業競爭策略,新興國家也將制造業列為立國之本。
與前兩次工業革命失之交臂的中國,不會放棄這次與發達國家掌握先進核心技術的均等機會。我們將充分發揮后發優勢,通過掌握新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成為新的競爭規則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競賽場地的主導者,實現中國工業的跨越式發展。
唯有提早謀劃,做好戰略布局,才能搶占新一輪產業競爭的制高點。當前,我國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節點只有6年的時間。按照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總體要求,必須加快轉型發展,優化產業結構,推進"兩化"深度融合,把工業發展建立在創新驅動、集約高效、綠色低碳、智能發展、惠及民生的基礎上,加快提質增效升級,實現"制造"向"智造"的轉變,由"大國"向"強國"邁進。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在搶占新一輪產業競爭制高點的征程中,我們更加充滿自信,中國制造業定能搶奪先機,書寫工業強國的歷史新篇章。
        
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