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本土化特征的零部件產業鏈協作模式
發布時間:
2014-12-24 15:12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零部件企業數超過1萬家,其中規模企業不到6000家。外資背景的企業(獨資45%,中外合資55%)占規模企業數的20%,而其市場份額卻高達70%以上。中國品牌零部件企業市場份額不足30%(其中90%的產品集中在中低端),且市場份額呈下降趨勢;在汽車電子和發動機關鍵零部件等高科技含量領域,外資市場份額高達90%,其中發動機管理系統、ABS等核心零部件,外資企業所占比例分別是95%和90%以上;外商獨資、中外合資企業零部件快速涌現,基本壟斷了關鍵與核心技術,中國品牌零部件有邊緣化的趨勢;掌握關鍵與核心技術的零部件企業中,擁有外資背景的企業占整個產業的四分之三以上(外商獨資企業占40%、中外合資企業占35%左右),非核心零部件集中在中國品牌零部件企業。
12月16日,2014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年會在湖北鄂州召開。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汽車產業也進入新的增長方式的背景下,怎樣做大做強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如何處理好整零關系,在新的時期被賦予了新的色彩。會議期間,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了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葉盛基。
基本體系已建立 頂層設計是關鍵
中國工業報:中國汽車零部件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概括來說目前是一種什么狀態?
葉盛基:通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品牌汽車零部件企業已經基本覆蓋了絕大部分汽車零部件。一汽、東風、上汽、長安、北汽、廣汽等各大整車集團已構建了較為完整的零部件供應體系,并形成了具有各自優勢及特色的零部件集團企業,例如一汽富奧和富維零部件、東風零部件、上汽華域零部件、廣汽零部件、北汽海納川零部件集團等。
同時,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通過創新努力,在動力總成及附件系統、電子電氣和燈具系統、懸架和行駛系統、傳動系統、制動系統、轉向系統、車身及附件和通用件等主要零部件方面都涌現出不少的優秀骨干企業,其中包括:濰柴、玉柴、一汽錫柴、法士特、福耀汽車玻璃、戴卡車輪,萬向、寧波華翔和中航零部件,以及航盛和均勝汽車電子等一大批崛起的企業,以及各大汽車整車企業自主發展起來的動力總成系統零部件等,這些都將是中國汽車零部件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和基礎。
中國工業報:從汽車產業政策上看,當前是不是最好的時期?
葉盛基:汽車的技術含量主要體現在關鍵與核心零部件上,零部件企業的發展已成為中國汽車產業做大做強的關鍵。目前,國家缺乏對汽車零部件產業戰略轉型升級的系統規劃,缺乏鼓勵和支持關鍵核心零部件研發和生產的相關配套政策,促使汽車零部件企業獨自苦撐發展,不能形成合力,不能有的放矢地對特定關鍵零部件技術進行聯合攻關和實現突破,這是中國汽車零部件發展滯后整車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工業報:在核心技術領域,您認為中國品牌零部件企業做得怎樣?
葉盛基: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品牌零部件質量雖有了很大提高,但中國品牌零部件質量水平與外資企業產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特別是產品的一致性、可靠性有待進一步提升。當前,中國品牌零部件企業面對消費者對產品要求越來越苛刻,面對國家節能、環保、安全法規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嚴格,面對來自整車企業配套采購質量要求的不斷強化,以及包括來自汽車三包規定的要求,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面臨全面提升質量的壓力。
對于整車企業,誰掌握的核心技術更多,誰將在市場競爭中占有優勢。對于零部件企業,誰掌握核心技術,誰將受到整車企業的重視。零部件企業具備與整車企業同步開發能力,已成為進入整車配套體系的基本要求。面對未來,要求零部件企業擁有基本開發能力的同時,還應擁有超前技術開發能力。競爭的加劇加速了產品的升級換代,這就要求中國品牌汽車零部件企業必須不斷自主創新、不斷技術進步,形成核心競爭能力。為此,中國品牌零部件企業發展將面臨嚴重考驗。
創新研發不懈怠 管理提升不敷衍
中國工業報:中國品牌零部件企業需要怎樣提升研發能力?
葉盛基:汽車零部件產業具有規模化、專業化、大批量、大投入、回收期較長等特點。毫不諱言,一些中國品牌汽車零部件企業對產業認識不足、缺乏戰略規劃、實際投入不夠、追求短期效益,加之在研發、生產、管理和人才等方面缺失等,造成中國品牌零部件企業與外資企業發展差距越來越大。
相當部分中國品牌汽車零部件企業把仿制作為主要手段,誤以為產品核心技術靠仿制就可以掌握,不重視研發投入。不掌握核心技術,產品質量水平不高,很難達到整車配套要求。加之缺乏與上游產業的合作,尤其是與上游關鍵原材料、元器件企業的合作困難,嚴重影響了汽車零部件開發能力的提升。切實強化戰略投入,加快形成自主創新能力時不我待。
中國工業報:在生產運營中中國零部件企業有哪些方面需要提升?
葉盛基:相當部分中國品牌零部件企業在質量、體系、過程管理中執行的標準與歐美日韓等高端企業標準存在差距。生產方式的落后是影響中國品牌零部件產品性能和質量的重要因素。當前,精益生產方式得到世界各大汽車及零部件企業的廣泛應用。目前部分中國品牌零部件企業仍停留在傳統粗放的生產方式階段,缺乏對工藝系統的研究和持續改進,過程控制能力不足,很難生產出高性能、高質量的產品。
所有零部件企業為滿足汽車整車企業要求都實施了ISO9000、ISO/TS16949認證,但部分企業獲得認證的目的性認識不足,管理體系執行力不夠,體系運行績效差,難以保證產品質量的持續穩定。
提升創新與應用能力由制造向創造轉變
中國工業報:面向未來,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總體發展設想是什么?
葉盛基:到2025年,建立完善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零部件配套供應體系,形成基本完整的(覆蓋主要總成和關鍵、核心零部件)的產品研發體系,形成以先進生產性服務為中心的商業模式,實現智能化生產和綠色制造,基本實現中國零部件產業由制造向創造的戰略轉變。
中國工業報:從戰略層面思考,今后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的側重點在哪些方面?
葉盛基:未來中國汽車零部件發展戰略的基本任務是提升零部件產品技術創新及應用能力,重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重點發展動力總成及汽車電子零部件,大力推進動力總成及汽車電子控制技術創新,重點開展汽車關鍵零部件產品新型材料及結構研究,推進關鍵零部件產品設計和制造,健全零部件產品性能檢測體系。
二是支持動力總成的升級發展,以低排放、低油耗、低噪音為目標,提升產品性能和質量水平,重點提升動力總成模塊化研發和制造能力,優先發展發動機管理系統,以及活塞、氣門、機體、連桿、曲軸、凸輪軸和渦輪增壓器等。
三是重點提升自動變速器(多擋AT或DCT),大力發展雙離合器模塊、控制模塊和扭振減震齒輪、軸承、齒軸等。
四是大力支持汽車電子電器的發展,以安全、舒適、環保為目標,提升產品智能化程度,優先發展車身集成控制系統、智能和高可靠性傳感器,以及各類主動安全類零部件。
五是積極促進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發展,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鋰電池、燃料電池及電機電控零部件及電池管理系統等。到2020年,動力總成及汽車電子零部件基本實現產品本土化生產制造與自主品牌汽車的搭載應用。
建立良好市場秩序 構建本土供應體系
中國工業報:在市場供應體系和產業協作模式上有哪些想法?
葉盛基:維護零部件市場秩序,積極規范市場價格,制定完善質量鑒定標準,強化汽車零配件市場主體監管,加大監督檢查力度,構建長效監管機制,規避現有市場的壟斷供貨、關聯交易、存兌或拖欠付款現象,建立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
培育零部件產品品牌力。鼓勵零部件企業做精做強自己的品牌,提高零部件品牌價值,著力突出品牌的個性化,通過差異化的選擇促進零部件企業的產品研發、品牌建設。到2020年,重點培育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零部件產品品牌。
提升中國品牌零部件產品配套率。鼓勵中國品牌零部件向高端轉型,提升產品品質,積極形成具有本土化特征的零部件產業鏈協作模式,通過有效措施鼓勵整車企業采購中國零部件產品并搭載應用,提升中國品牌零部件產品配套率,實現2020年產品綜合配套率超過45%、2025年50%以上。
        
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