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工業經濟十大新聞事件
發布時間:
2013-12-30 10:23
編者按 回顧2013年中國工業發展,把每一個經濟亮點相連我們可以看到,轉型升級的主線更加清晰。無論是產業政策,還是產業領域的新突破,都在緊緊圍繞轉變發展方式的主題而展開。這是一個令人期待的進程,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國夢的引領下,經濟建設正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沿著新型工業化道路,以科學發展的觀點不斷探索前行。本報梳理了這一年來工業領域發生過的一些重要事件,選取了其中的一部分作為2013年工業領域的十大新聞事件,目的在于是把握經濟脈絡的走向,總結工業領域的成績,認識不足,展望未來,記錄并見證中國工業發展的歷史足跡。
1、工業發展方式轉變再進一步
2013年1月2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國務院促進企業兼并重組工作部際協調小組12家成員單位,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提出了汽車、鋼鐵、水泥、船舶、電解鋁、稀土、電子信息、醫藥和農業產業化等九大行業和領域兼并重組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
2013年10月15日,《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正式發布,對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提出了總體部署和要求。
點評產業結構調整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作為重點內容和重要抓手,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始終是轉方式、調結構的核心工作。
當前,我國汽車、鋼鐵、水泥、船舶等九大行業的組織結構不盡合理,雖具規模效益,但產業集中度不高,企業小而分散,社會化、專業化水平較低,缺乏能引領行業健康發展的大企業,容易引發重復建設、產能過剩、惡性競爭等突出問題。
臨近歲末之際,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五大行業被劃入嚴重產能過剩之列,是現階段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結構性問題和矛盾的一種集中體現。這些矛盾和問題若不能有效得到解決,將給經濟發展埋下嚴重隱患。為此,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水平提升,已經刻不容緩,事關工業轉型升級的整體推進,也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下一步,中國經濟版本的更新升級,重點在于防止產能過剩矛盾進一步加劇,加快規模產業的專業化水平,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兩份指導意見的出臺,是我國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對于提升我國經濟國際競爭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2、航天工業接連取得新的突破
2013年6月13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十號飛船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這是天宮一號自2011年9月發射入軌以來,第5次與神舟飛船成功實現交會對接。6月26日上午,在完成一系列任務之后,神舟十號飛船在主著陸預定區域成功著陸。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的圓滿完成,實現了“準確進入軌道,精準操控對接,穩定組合運行,健康在軌駐留,安全順利返回”的任務目標。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探測器在四川省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依照計劃,“嫦娥三號”攜“玉兔號”月球車,將進行首次實現月球軟著落和月面巡視勘察,并開展月表形貌與地質構造調查等科學探測。12月15日,嫦娥三號著陸器、巡視器順利完成互拍成像,標志我國探月工程二期取得圓滿成功。
點評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已經擁有了一個可以實際應用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中國載人航天應用時代已經來臨。在這其中,中國的裝備制造業再一次擔當了最可信賴的幕后英雄。從航天器上的空調、加熱爐,再到搭載各種精密儀器的航天飛行器,有力地保障和支持了中國航天事業的順利進行,這也是中國制造內涵的又一次提升和精煉。
當古老的神舟飛翔、天宮遨游、探月夢想真的變為現實之際,一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感嘆經濟與科技強盛的同時,仰望深邃而浩瀚的宇宙,更為艱巨復雜的探索之旅似乎才剛剛開始。跬步千里之行,我們寄期望于航天工業的飛速發展能夠帶動科技與經濟的提升,也寄望于科技與經濟的互動式發展,能夠促進工業乃至社會全面的振興。因為只有經濟的騰飛,科技的進步、民族工業的壯大,一個國家的航天事業才會變得更加具有意義。
3、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7月2日國辦印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此項文件編制的基礎主要是依據黨中央、國務院對2013年一季度以來我國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對于當前金融運行中資金分布不合理,以及與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要求不相適應等問題進行修正。
《意見》包括,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合理保持貨幣信貸總量;引導、推動重點領域與行業轉型和調整;整合金融資源支持小微企業發展;進一步發展消費金融促進消費升級;支持企業“走出去”;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進一步發揮保險的保障作用;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嚴密防范金融風險。
點評 對于工業領域來說,《意見》有許多內容值得關注,“加大對有市場發展前景的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信息技術產業和信息消費、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以及綠色環保等領域的資金支持力度,培育新的產業增長點”,這是金融領域支持實體經濟的又一具體舉措。
作為《意見》的核心,“盤活存量、用好增量”是當前全社會把握金融政策的關鍵所在。對于正處在生長旺盛期的中國工業以及中小企業來說,這種存量和增量靈活轉換與運用,將會充分發揮造血與輸血的促進作用。明確增量的投向,盤活現有的存量,使存量通過調整變成需要的增量,將是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
《意見》中提到的存量部分,“擴大民間資本進入,讓民間資本煥發青春”,在今年的資本市場上掀起了巨大波瀾,打破現有格局成立更多的民營銀行,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已經成為當前經濟社會最為期待的金融改革內容之一。
4、船舶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出臺
2013年7月31日,國務院印發《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3~2015年)》。《實施方案》強調,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以加快轉變船舶工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創新體制機制,發揮企業市場主體作用,著力改善產品結構、提升技術結構、優化組織結構、調整布局結構,化解產能過剩矛盾,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努力實現船舶工業由大到強的轉變。
點評船舶工業是為海洋運輸、海洋開發及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綜合性產業。在擁抱藍色實施海洋戰略的今天,船舶工業的發展方向和產業政策的制定,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格外重要。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近年來,盡管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造船大國之一,但發展中面臨的嚴峻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目前,我國造船仍以低附加值為主,而造船發達國家則在新技術的儲備上走得更早、更快。隨著國際上新標準、新規范的出臺,下一代造船技術主要包括以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為目標的綠色造船技術、以通信導航為主的信息技術和更加智能人性化的設計等。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船舶工業已經形成了原材料配套強、勞動力素質高、制造業體系完備等綜合競爭優勢,世界造船業正逐步向我國轉移,我國完全有條件推動船舶工業再上新臺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是對船舶工業提出的明確的要求,船舶工業必須要充分利用行業調整時機,進行下一代造船技術儲備和研發,加快轉型升級,優化產業布局,增強配套能力,力爭成為世界同行的領跑者。贏得市場的同時,還要牢牢把握住蔚藍之水賦予我們的寶貴財富。
5、國家鼓勵信息消費培育新的增長點
8月8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意見》從五個方面提出了促進信息消費的主要任務,明確了促進信息消費的支持政策。依據《意見》,相關部門將在電子商務物流信息體系建設,提升大型企業供應鏈信息化等方面促進信息消費,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點評在當前消費市場緩慢增長的情況下,以智能終端產品銷售、電信及互聯網接入服務、電子商務服務為主的信息消費增長迅速,正在逐步發展成為一個新的亮點。信息消費的快速發展,不僅對當前擴內需、穩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促進我國消費結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據權威部門預計,到2015年,我國最終信息消費規模有望超過3.2萬億元,帶動相關行業新增產出超過1.2萬億元。
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基點,在當前外需持續萎縮的情況下,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對于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越來越重要。目前,信息消費規模增長得比較快。為此,相關部門要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努力營造好消費環境,充分挖掘消費潛力,采取有效措施促進信息消費。
6、國務院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2013年9月10日,國務院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經過五年努力,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重污染天氣較大幅度減少;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空氣質量明顯好轉。力爭再用五年或更長時間,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氣,全國空氣質量明顯改善。
具體指標是:到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優良天數逐年提高;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細顆粒物濃度分別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細顆粒物年均濃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點評越發嚴峻的大氣污染問題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輿論焦點。近年來,多區域、多頻次的霧霾天氣,使人們不得不認真而嚴肅地對待。大氣污染問題源自于多重因素,包括工業、農業、以及社會層面。成因很復雜,現階段我國的霧霾天氣的形成,甚至與每個社會個體都有直接關系。
總體而言,除了餐飲、汽車尾氣、秸稈焚燒等原因,重要的大氣污染源頭還是在工業部門,這其中又包括電力以及冶金行業、工業鍋爐等等。為此,工業企業大氣污染綜合治理也顯得十分重要。相關部門要全面整治燃煤小鍋爐。加快推進集中供熱、“煤改氣”、“煤改電”工程建設。同時,還要加快重點行業脫硫、脫硝、除塵改造工程建設。在石化、有機化工、表面涂裝、包裝印刷等行業則是實施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等等。
《計劃》的出臺是有利于產業結構調整倒閉機制的形成。對此工業領域必須要加快轉型升級,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嚴控“兩高”行業新增產能,明確資源能源節約和污染物排放等指標。還要有力地推進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展開。從工藝裝備做起,從行業標準抓起,還要從企業社會責任出發,深入地理解大氣污染防治的意義。
7、“潛龍一號”完成首次海試
當地時間2013年10月6日,在東太平洋5000多米深的水下,無人深潛器潛龍一號工作近10個小時后,我國自主研制的首個6000米水下無人無纜潛器“潛龍一號”浮出水面。至此,“潛龍一號”成功邁出了試驗性應用的第一步,取得了初步成功,也創下了我國自主研制水下無人無纜潛器深海作業的新紀錄。
點評潛龍一號,是中國國際海域資源調查與開發“十二五”(2011-2015年)規劃重點項目之一,是中國自主研發、研制的服務于深海資源勘查的實用化深海裝備。可完成海底微地形地貌精細探測、底質判斷、海底水文參數測量和海底多金屬結核豐度測定等任務。
5000多米深的水下連續工作十多個小時,這表明“潛龍一號”完成在南海進行的首次海上試驗,總體達到海試目的,下一步將開展海上試驗性應用。此舉也標志著中國深海資源勘查裝備實用化改造領域實現重要進步,將為深海資源勘查提供保障。
8、《大國重器》開播
2013年11月5日,記錄中國裝備制造業創新發展歷史的國內首部大型高清工業電視紀錄片《大國重器》開播式在河北唐山舉行。該片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委托中央電視臺拍攝,于11月6日在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晚上黃金時段首播,連續六天播放。
點評紀錄片《大國重器》一經播出,即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即便彼此不相識的人們,當談論起電視上熱播的《大國重器》時,瞬間就具有了共同語言。《大國重器》言語平和,描述深入淺出,是近年來難得的又一部優秀電視紀錄片,展現了央視攝制組導演們集體才華和藝術品味。
《大國重器》于工業領域而言更顯彌足珍貴。電視語言字字珠璣,卻對幾十年來年來中國裝備工業發展成就進行了很好的濃縮。《大國重器》喚起了人們對裝備工業的記憶。大家津津樂道之處在于,“大國之重器,裝備之工業”為中國的和平崛起找到了依據,為中國經濟的騰飛找到了自信,也為忙碌的工作找到了更為深刻的意義。
2010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制造業產出占世界的比重接近20%。重返世界制造之巔,但仍不能稱為制造強國,原因就在于“大國重器”尚不能全方位覆蓋各個領域,中國的裝備工業仍有許多核心技術和領域亟待攻克。
隨著《大國重器》視角的推進,人們重新認識了中國制造,看到了進步,也看到中國工業發展深層次的問題和不足。當前,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快速發展之中,如何理解工業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如何把握工業核心領域的規劃與建設,是一件頭等大事。
9、中石化輸油管線發生破裂事故
11月22日,中石化黃濰輸油管線一輸油管道發生破裂事故,維修過程中引發起火爆炸。11月25日,國務院山東省青島市“11·22”中石化東黃輸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別重大事故調查組全體會議在青島召開。調查組指出,這次事故損失慘重,暴露出的突出問題是,輸油管道與城市排水管網規劃布置不合理;安全生產責任不落實,對輸油管道疏于管理,造成原油泄漏;泄漏后的應急處置不當,未按規定采取設置警戒區、封閉道路、通知疏散人員等預防性措施。這是一起十分嚴重的責任事故。
點評輸油管線緊挨居民小區,又與市政各種線路管道相通,想想都會不寒而栗。近些年來,我國正在不斷推行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工作,其中安全生產、規范勞動、尊重生命應該是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這些規章制度不能只停留在書面和口頭上,安全生產責任重大,任何企業都應該在生產操作過程中形成嚴格的制度管理,落實責任到人,經常不斷審視和梳理安全保障思路,考核責任落實,盡可能減少此類事故的出現。作為政府部門,則應該在市政建設、重大項目建設過程中不斷強化安全規范以及安全責任,讓事故責任具有清晰的可溯機制。
10、工信部正式發放4G牌照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要求,工業和信息化部根據相關企業申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本著“客觀、及時、透明和非歧視”原則,按照《電信業務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對企業申請進行審核,于2013年12月4日向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和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