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為超級航天大國
發布時間:
2014-02-18 10:07
參考消息2月12日報道【英國《新科學家》周刊2月12日(提前出版)一期文章】題:紅星冉冉升起:中國崛起為超級航天大國(作者菲爾·麥克納)
2013年12月14日,如果沒有中國官方媒體的共同推動,漫不經心的觀察家也許永遠也不會注意到,中國剛剛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現月面軟著陸的國家。
這則新聞并沒有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玉兔”號月球車成功登陸地球最近的鄰居,但畢竟人類早在數十年前就已經實現這樣的壯舉。外界對此次探月任務不屑一顧,認為這是這個落后主要航天大國數十年的國家在“模仿”他國。
這種共同反應沒有抓住問題的實質。“玉兔”號的成功登月表明,中國正在航天領域迅速崛起,而且崛起速度還會加快。
美國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高級研究員成斌說:“這是類似龜兔賽跑的典型例子。”從引導“玉兔”號到達目的地的尖端通信網絡,到其他國家艷羨的新衛星技術,再到建造新空間站的計劃,中國已經成為一支其他超級航天大國不可忽視、否則后果堪憂的力量。由此產生的漣漪效應正擴散開來,影響到從你的手機設置到未來火星上第一批足跡的方方面面。
2011年,中國共實施19次航天發射任務,超過美國。中國已經將自己的航天員送入太空,完成了首次太空行走,實現了與目標飛行器的首次交會對接。
美國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的喬納森·麥克道爾說:“他們在15年內就從跑龍套的變成了主角。而且他們是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做到這一點的。”據總部設在美國科羅拉多斯普林斯的非營利性組織太空基金會最近估計,中國的太空預算不及美國的十分之一。
那么,中國在航天領域加速崛起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人們給出的共同答案是,很多挑戰其他國家已經解決——但這樣說不太厚道。
有一種常見看法,即中國的技術進步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其他國家技術的基礎上。美國比奇洛航天公司創始人羅伯特·比奇洛說:“他們仍處于發展階段,基本上使用的是俄羅斯技術和山寨設備。”
然而,仔細分析后會發現這種說法似乎并不全面。
其中很多相似之處源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達成的一項協議。當時,中國購買了俄羅斯的很多載人航天技術。然而,中國在原始設計的基礎上進行了重大改進。
例如,中國的飛船要大30%左右,而且裝有太陽能電池板和先進的電子設備。前美國華裔宇航員焦立中說:“中國研發的都是下一代產品。”
中國的火箭技術也有類似故事要講。中國的“長征”火箭是原始設計,但其先進性很快就超過了俄羅斯火箭。多年來,俄羅斯火箭幾乎沒有什么變化。
如果航天計劃僅僅涉及探月,故事講到這里也許就該結束了。但是,在別處也能看到中國忙碌的身影。
中國正在開發一整套系統,包括軟件、衛星和通信基礎設施,以實現在太空領域徹底獨立的目標。
在發展航天事業方面,中國至少擁有兩種其他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的資源優勢。第一種優勢是人。英國盧瑟福—阿普爾頓實驗室的一位專家說:“中國有25萬人獻身于國家的航天事業。”關注全球問題科學家聯盟的專家格雷戈里·庫拉茨基表示,這些科學家和工程師都非常年輕。
中國目前和將來取得成功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在于,一黨制賦予了中國一種獨特能力,能使該國堅持自己的既定計劃時間之長超過大多數西方國家政府的政治周期。成斌說:“中國人制訂了一項長期計劃,他們也愿意動用各種資源。”
(來源:新華國際 編輯:林雪晴)
        
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