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復雜制造"國家重點實驗室
發布時間:
2014-10-10 14:31
"高性能復雜制造"國家重點實驗室于2011年通過國家科技部批準立項并正式對外開放運行。實驗室主任段吉安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熊有倫院士。
一、實驗室定位與研究方向
實驗室定位: 針對航空航天、軌道交通、信息產業等領域的戰略需求,以材料/構件-工藝-裝備多科學原理協同制造為基本學術思想,開展高性能構件復雜制造及其制造裝備集成科學的基礎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本實驗室圍繞"高性能復雜制造"主題,設置如下四個研究方向:
1、高服役性能裝備的集成制造——基于功能強化的裝備耦合集成制造
2、高性能構件的復雜制造——以機械服役性能增強為目標的大規格構件形性協同制造
3、復雜曲面的高精度功能制造——以能量與運動傳遞功能增強為目標的復雜曲面成形制造
4、光電傳輸功能微結構的高性能制造——以光電信息傳輸功能增強為目標的微結構制造
本實驗室通過研究內容的高端定位,研究路線的多學科新知識運用,對前沿探索的不畏風險,對成果實效的不懈追求,在努力實現實驗室研究目標的同時,成長一批年輕骨干力量,造就一支科學知識深廣、科學思維敏捷、科學探索勇敢、理論與實踐能力并重的科研隊伍。
二、主要研究成果
近五年取得的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省部級一等獎13項。出版專著8本,發明專利授權55項,論文1500余篇,其中國際期刊論文300余篇,論文被SCI、EI收錄400余篇。
近五年取得的國家級科技獎勵:鋁資源高效利用與高性能鋁材(2007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鋁及鋁合金現代化熱連軋技術與工藝開發(2008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00MN油壓雙動鋁擠壓技術與裝備研制(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鋁合金構件制備重大裝備智能控制與應用(200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巨型精密模鍛水壓機高技術化與功能升級(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高速列車氣動特性、撞擊安全試驗系統及應用(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智能集成優化控制技術及其應用(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銅冶煉生產全流程自動化關鍵技術及應用(201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三、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
近五年人才培養
高層次人才:近五年為國家培養博士生200多名、碩士生千余名。長江學者4名 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名 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 帥詞俊:"光纖器件流變制造的基本規律與關鍵技術" 湖南省優秀博士論文7篇
團隊建設:實驗室現有固定和客座研究人員70人,其中固定研究人員60人。實驗室通過人才引進、優秀研究生留校、國內外進修培訓、以及項目牽引等措施,促進了年輕骨干教師隊伍的成長,構成了以中青年骨干教師為主的強有力師資隊伍。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俄羅斯工程院院士1人、千人學者1人、長江學者4人、芙蓉學者2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跨/新世紀優秀人才8人、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國際期刊的副主編或編委7個。學術隊伍整體水平高、結構合理,實驗室主要學術帶頭人在國內外該領域具有重要影響。
目前實驗室形成了以鐘掘院士為學術帶頭人和眾多的青年學術骨干為主的研究隊伍,平均年齡44歲。科研成員中具有博士學位的占64%,隊伍結構合理,具備培養高層次科技人才和創新人才的能力及水平。
四、實驗室規模與開放交流
實驗室規模:實驗室依托單位為教育部直屬重點高校——中南大學,涵蓋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二個一級國家重點學科和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載運工具運用工程二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本重點實驗室具有良好的的硬件設施及工作環境。下設工程裝備與特種機器人實驗室、飛機起落架實驗室、盾構實驗室、鍛壓裝備與成形實驗室、金屬凝固與成形實驗室、高強鋁合金厚板及構件應力分析實驗室、金屬固態焊接實驗室、復雜曲面零件高性能制造實驗室、微電子封裝實驗室、光電子器件制造實驗室、激光與光器件制造實驗室、高速點膠實驗室、微注射成形實驗室等十余個實驗室。實驗室有20000㎡的實驗用房,2000余臺儀器設備。其中10萬元以上大型設備130余臺。建有圖書資料室,訂有各主要研究方向的國內外核心期刊100余種,有學術報告廳、會議室、陳列室等,具備現代化會議條件。
開放交流:實驗室實行開放課題和開放基金研究機制,鼓勵國內外高校、研究院所、企業利用實驗室的經費和平臺開展科研。同時也鼓勵和接納客座研究人員自帶項目和經費,利用實驗室的公共實驗平臺開展研究。
實驗室設立的開放合作基金將定期向國內外公開發布合作研究課題指南,以實驗室的先進儀器設備和學術地位吸引國內外優秀科學家共同開展合作研究,逐步建立國際合作新模式,使實驗室成為在國際同行領域中有重要影響的研究基地。
實驗室的大、中型儀器設備由實驗室統一管理,從機構上保證實驗室資源開放和共享機制的落實。實驗室內外的研究人員只要經過一定程序和手續,都可利用這些共享的儀器設備(包括大型專用軟件)進行科研。
實驗室運行機制充分體現競爭、開放、共享和流動原則,營造寬松學術研究環境和良好的工作氛圍,以人為本,從國際層面上匯聚高水平人才,鼓勵學術爭鳴,實現學科交叉滲透,努力營造有利于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和有利于杰出人才成長的科學文化氛圍。實現"科研設施開放","科學數據共享"、"國內外學術交流"的運行機制,努力創建一流研究環境,努力使本實驗室成為解決重大科學問題、支撐國家重大科技計劃、培養一流科學家、產生重大標志性成果、國際一流的國家創新基地。通過召開國際、國內學術會議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來實驗室做學術報告、開展博導系列講座、研究生學術研討會和報告會等多種形式,形成了濃厚的學術創新氛圍。
微信公眾平臺